“九”中國傳統極數,“龍”中華民族的圖騰神。漢高祖后,“龍”,又成為皇權的象征。九龍山,這里僅從字面上理解,她便是—座充滿了神奇傳說、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,具有悠久歷史、在自然界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古山脈?!毒d陽縣志·卷一·疆域·山川上》載:”九龍山,治西六十五里,脈自安縣來,九山環繞,中分兩路:一由踏水場至安縣;一由馮家嘴至羅江。”這里所說的九龍山,即今涪城區河邊鎮境內。此山脈氣發端于安縣龍門山脈,止于今河邊鎮項家廟村和磨家鎮馮家灣寸交界處,山之行度,起伏轉折,變化多端,有似龍行,故而得名。
九龍山,山脈為東西走向,山止處座西南,向東北?!吨袊叫g概觀·式法卷》曰”西南者,純陰之象,能養萬物,莫過于此地也”,可見,此乃滋生萬物,蘊藏盎盎生機的絕佳之地。 《呂氏春秋》云”西南凄風”。其意為:西南方來風,其風凝以厲。然此正背座西南,且脈氣長遠,意為”靠山厚重”,故足以避擋”凄風邪氣”。 《中國方術概觀·式法卷》又曰“東北方曰蒼門,生條風。蒼門者,春之始也。”九龍山向東北,且開闊坦蕩,蒼門大開,可盡吸生成之融融氣息。這恰與“山從止處而云氣生”的風水理論相吻合,亦正符合《葬經翼.察形篇》所謂“葬者,乘生氣也”的風水原則。此脈勢走向遠望之:儀態萬方,九曲起伏,生動傳神,富有生氣。首先可斷定:此處風不搖條,清和調暢,真龍來往,有情作穴,開面降勢。此乃風水學所稱:玄武垂頭。
在九龍山的左、右兩側各有一山,左為青龍,右為白虎,這兩山均超出九龍山,卻又沒有閉合,在九龍山的左右前方數里處止,宛如兩臂環擁著九龍山,呈彎抱之狀。在這兩山外側,又各有山脈遠近相迎,似為衛山、迎山。在九龍山的前方十余里處可見三山依次俯首,名曰:朝山。黃妙應在《博山篇》中所述“兩邊鵠立,命曰侍山,能遮惡風,最為有力;從龍擁抱,命曰衛山,夕閘凹風,內增氣勢;繞抱穴后,命曰迎山,平抵似輯,拜參之職;面前朝山,不論遠近,特來為貴。”這眾山與主山之間是一種主仆、上下和尊卑的關系,他們的職能即在于“侍、衛、迎、朝”?!度彘T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》曰:”主山降勢,眾山必輔,相衛相隨,為羽為翼……山必欲眾,眾中有尊,羅列左右,扈從元勛。”這樣的眾山對主山——九龍山環抱有情,不逼不壓,不折不竄。此乃風水學所稱:青龍蜿蜒,白虎馴順。
隨九龍山左面有常年不竭涓美秀麗的草石河?!毒d陽縣志·卷一·疆域·山川上》載:潺水。 [水經注]“涪縣有潺水,出潺山,水源有金銀礦,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銀,潺水歷潺亭下注涪水”。 [華陽國志]“涪縣有潺山,其水源有金銀礦,民采之“。 [郡國志]“金山縣東二里,有一水漱,有碎金珠隨波東注,傍水居人采以為業”。 [舊志]“源出羅江縣潺山,經德州東三十里,西南入涪水”。[郡國志]“以為金山縣東二里,乃唐之金山縣,即今之金山鋪。自東晉時割涪縣西南潺亭鄉,別置萬案縣。古之潺亭鄉,即今羅江縣”。酈氏謂:水出潺山,歷潺亭而下注涪水。故王士正[蜀道郵程記]有叫可處行人最愁絕,潺亭亭下水潺潺,之句,實本酈說。若今由綿至羅江,則循翥鶴堰,歷皂角鋪、金山鋪至羅江,不由潺水過矣。今昔道有不同故也。然求古之潺水,舍今俗呼之草石河外,別無他水可當。萆石河由破廟子山往河邊場下之龍橋匯流,繞出橫山南至玉龍院左循紅崖入綿南皂角鋪灞,至麻角堰斗山下與安昌水合,始入涪水。由委溯源,非有二也。由此可見,對草石河的記載最早見于北魏后期酈道元所作《水經注》,后歷代有關水系的文獻、志書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,故繞九龍山而行的這條草石河確是一條具有悠遠歷史,充滿靈氣的古水。
在九龍山右側還有一溪流,日:盛家橋河。草石河與盛家橋河在九龍山左右兩側屈曲悠悠,經水口逶迤流淌?!对峤浺?middot;水口篇》釋“夫水口者,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。……水口乃地之門戶,有水口者,方有門戶也。”這里的水口指九戊山山體環境的入口,也即左、右護山似交非交處。這正符合“山到交時而水口出”的傳統風水理論。這兩水三回五度縈繞眷戀而不忍地朝山腳下匯流,一同奔向安昌江,后注涪江。此乃風水學稱:朱雀翔舞。
遠觀九龍山山水系統,我們會感覺到整個自然環境屈曲生動、端圓體正、均衡界定、諧和有情。由此構成了一個如封似閉、負陰抱陽的自然生態環境,九龍山在這個山環水繞的環境之中蜿蜒昂首,這就是風水學中所稱的“龍穴”之地。這樣的山形水勢不僅能令人最大限度地得到美的享受,而且這也是勘輿家們心目中最為理想的藏風得水之寶地。九龍山如此完美之山水美學,早已在2000年前的漢代被我們的祖先所領悟,九龍山漢代崖墓群就是實證。八十年代中期在九龍山發現漢代崖墓群,數年間文管部門對其進行了多次搶救性發掘,規模最大的一次,當數1992年3月,由綿陽市文管所、博物館聯合對其進行了發掘,此次發掘漢墓152座,在九龍山多次發掘中共出土文物千余件,其中說唱傭、撫琴傭、聽琴傭等樂技傭堪稱國之瑰寶。據勘察,九龍山有漢代崖墓近千座。九龍山漢代崖墓群因其規模大、出土器物豐富而被列為綿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??脊艑<覕喽ǎ核褪俏覈缙诘募易骞材沟??!端拇▎试嵛幕芬喾Q“四川漢代的崖墓群也多為家族墓地”,并且隨之對家族墓有這樣—段說明:“家族葬往往在墓地的選擇上還有篤信風水之說,這當中除包含有某些自然環境的因素之外,很大程度上與相信祖輩在墓中的神靈可以保佑子孫也是有關的。
蒼茫大地,朗朗乾坤,何處尋覓地母之穴?九龍山是也。